
您的购物车是空的,快去添加商品吧
OKAY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在上一封信当中,我们一起讨论了由于认知维度受限所造成的思维困局,并且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全新的维度来进行突破。那么今天我给你写的这封信,是想提醒你要注意另一种类型的思维困局,那就是盲目从众。
我们中国的家长总是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落后或者可能落后。
为什么害怕落后呢?我想有些家长可能会条件反射一样脱口而出:“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呀!”这是一句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口号,反映了几代中国人对安全感的缺乏几乎刻在了骨子里。即使年轻一些的父母也是在这种争先恐后的鞭策下成长起来的,所以紧迫感极强。
于是对于家长们来说,这种对落后的担忧很容易形成焦虑,而在焦虑却又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我们最容易做出的行为,就是模仿其他大多数人的举动。认为这是最省时省力又最保险的办法。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作为家长,有多少次做决策的出发点是“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吧”,或者“大家都不这样,我也不这样好了”。但是你这么想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你没有主见,而是因为人类的本能就是如此。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有两位社会心理学家达利和拉塔内,他们两个人曾经做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房间烟雾”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4名参与实验的人在同一个房间里被要求做一份问卷,然后研究人员会暗中把一种烟雾释放到这个房间。虽然这个烟雾是无害的,但看起来很可怕,一般人如果不知情的话,一定会认为起了火灾或者什么有毒气体泄漏。但是在这4个人当中啊,有3个是提前安排好的“托儿”,他们知道烟雾无害,只有1个人是什么都不知道的。
实验开始了,房间里一开始只放出一点儿烟雾,后来烟雾逐渐变浓,弥漫到整个房间,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刺激得他们不停地咳嗽;但是,唯一不知情的这个被测试者啊,尽管又惊慌又迷惑,但他环顾四周,发现另外3个人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仍旧一声不吭地趴在那里做测试,于是这个不知情的被测试者也选择了和其他人一样,不离开房间。这个实验反复做了多次,结果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从众,不离开房间。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另一个相同的实验情境下,研究人员只让被测试者一个人单独呆在房间里,结果则是几乎每个人见到烟雾弥漫起来就立即逃出了房间。
从这个实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只身一人,我们会倾向于更独立、更敏锐地研究问题本身并做出判断;但是如果跟群体在一起,我们做判断的依据更多是旁人的举止和神态,而不再是事实证据。
如果你懂一点社会心理学,就会知道,达利和拉塔内的实验折射的正是一种叫做“责任稀释”的心理学定律,揭示了从众心理背后的驱动力——那就是,有越多人做同一件事,就越多人一起分摊责任,于是每一个单独的人,就会感到自己对这件事需要承担的责任越少。
在教育当中的体现就是,尽管家长们会认为自己在竭尽全力地支持孩子教育,但有时盲目从众的做法却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真相:那就是家长们其实在无意识地逃避思考与决策的责任。
盲目从众是一种思维惯性,更是一种思维困局;而你身处思维困局中所做出的跟随行为,更可能会给你的孩子带来非常大的隐患。
先从近距离的隐患说起。
举个例子:如今在中国,家庭的经济实力在提升,为孩子教育做投资的意愿也越来越强。拿给孩子们报课外辅导班来说,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都是随大流报的,家长会觉得大家都学,我也要学,总归是没坏处的吧,顶多是多花钱而已。
然而我要提醒你的是,你在给孩子报辅导班的时候,对成本的理解往往只局限在自己对金钱的投入,很容易忽略另外一些更稀缺的成本投入:那就是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所以,如果你盲目地给孩子报辅导班,投入的各种成本要远远大于这些课程的学费;而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投入是为了获得收益,那么你和孩子的投入,是否得到了匹配的收益呢?孩子学到的是他该学的内容吗?收获的是他该收获的成长吗?
我想,如果是盲目跟随去上各种辅导班,孩子只能承受书山题海一遍一遍的无效轰炸,因为他真正该学,真正想学的内容并没有能够有针对性地给到他。
作为学习者,他失去了他自己应有的主权,也失去了对于学习的信念。反过来看,如果孩子能够用上这些辅导班的时间来学习他该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精准提高,那么他能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于盲目补习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看家长盲目从众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更为长远的隐患。
举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几乎年年都被媒体报道。比如,现在市场上的猕猴桃跟前几年的价格相比便宜了很多,导致猕猴桃掉价最大的原因就是猕猴桃生产过剩。
今年猕猴桃价格高,我看了着急,赶紧改种、扩种猕猴桃,等到猕猴桃成熟了,我拿到市场上去卖,发现别人也都跟我一样改种了猕猴桃,也在卖猕猴桃。于是我们互相杀价,甚至有时不得不低于成本价销售。猕猴桃市场价格不断跳水。
针对这种困局,香港中文大学的秦晖教授做了分析,那就是农产品在过剩和短缺之间反复震荡的供求关系,是源于农产品生产周期的特点。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第一,农产品供应是非连续的,供应总是在下一个周期才能回应上一个周期的需求;第二,在每一个生产周期内,农产品的种植不能中途改变或停止。这样的特点几乎跟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面对的重大选择是一样的。
收获农产品,时间和周期可能是半年一年;而培养孩子,需要的则是十几二十年。社会和时代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是非连续性的,培养人才也需要在下一个周期才能回应上一个周期的需求;同时,在个人能力培养和成长的周期中,也不能随意中途改变,你不能让一个学了10年钢琴的孩子突然改学画画,也不能让一个本科硕士博士都专注研究文学的人突然改学物理。
所以,教育当中的重大选择大多数是方向上的选择,并且一旦做出选择,就需要在这个方向上花较长的时间来投入。这个选择的结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孩子自身的特点与选择的匹配度。如果你足够了解孩子,帮助孩子作出成功选择的几率就会大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盲目从众做选择,很容易让你的孩子成为未来的“过剩”人才。
你发现金融、计算机、工商管理这样的专业工作看似很“吃香”,就推着孩子去挤独木桥,但毕业以后你才发现,在这些专业上,人才过剩,就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薪资待遇也不会有你认为的那么好。那么,未来对人才的需要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个话题也很重要,之后我会专门来详谈这一话题。
那么对于我们父母来说,怎样才能避免盲目从众呢?
在这里我给你的最重要的建议也就非常简单,那就是你需要了解你的孩子。你要能够非常细微地了解,细微到能够了解他每天在学习上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小小的进步,还有哪些知识短板需要进一步定向突破。只有充分了解到这些细节,你才能够有足够的底气来拒绝盲目从众,才能避免不负责任地把孩子推到上不完的辅导班和做不完的题海里去,才能为他精准地提供帮助。
要做到这样细致入微的了解,只有OKAY+的数据功能能够帮你。
我在设计OK学习机的时候,针对您的孩子我们采用了用户画像技术,也就是OK学习机通过底层的数据逻辑,要充分地了解你的孩子,知道他正在学哪些内容,别人正在学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别的孩子不会,哪些内容你的孩子也不会,在别的孩子的基础上来预测您的孩子有可能是不会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根据他有可能不会的这些内容,再来设计他应该学的内容,这样呢,对孩子来讲,他要学习的知识就会出现一个明确的清单。
在这个清单当中,孩子已经掌握的那一部分,我们就不要再去管了,孩子没有掌握的那一部分,我们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推送一些适合孩子的内容,这样,孩子只学自己该学的内容,只学不会的知识点下面的题,而且所做的这些题与他自己的能力相匹配,也就像我前几封信中给大家所说的,孩子只做自己最近发展区里面的内容,这样孩子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挑战,每天都能感受到进步。
在学习之外,我们同样以宏观的维度来了解孩子,他有什么样的特点,他的优势智能在哪里,他未来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什么样的方向。
关于如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了解孩子,我在之后的信中会详细跟大家讲到。你会看到,只有充分了解孩子,你才能够和孩子一起就教育的长期目标达成共识,确认一个清晰而长远的努力方向,规划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将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来做决定。那么,即使未来还会有许多调整,但我们的航程总体上将是重心稳定、一往直前的,不再那么容易被潮流裹挟、被焦虑淹没。
以上是我在这封信中想和你达成的共识。希望你能通过OKAY+的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突破盲目从众的思维困局。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欢迎给我回信,我和我的团队将为你答疑解惑。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改变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学习主权。
2019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