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封信 丨 为什么你的“苦口婆心”总是没有效果?

贾云海

 

OKAY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之前,我从注意力系统的构成,和大家聊了一下,为什么电子消费品会分散孩子们的学习注意力,今天呢,我想和OKAY的家长们再聊一下,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无效沟通。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比如,每当孩子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出于关心,家长总想多叮嘱他们几句,把应该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尽量全面的告诉他。但孩子呢,就经常会说家长太唠叨了,而且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提醒的,他全部没注意,该怎么着还怎么着。

其实,这就是由于过度反馈导致的无效沟通。而且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陷入到这种过度反馈的困局当中。

那到底什么是过度反馈呢?

它是说,在同一时间,当你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你就会对信息失去兴趣,然后忽略掉所有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对你来说,可能非常有用。简单点说就是:再有用的信息,说多了不如不说。

举个例子,我们在网上买东西的时候,都习惯看商品评价。如果这件商品只有5条评价,你也看了,那你在决定买或者不买的时候,肯定会参考一下这些评价里的关键信息。

但是当这件商品有成千上万条评价的时候,你浏览了一遍,这些评价有好有坏,看起来,你获取了更为全面、更为真实的信息,对这件商品了解得也极为深入。但是,当你在做决定的时候,又会回到那个最为原始的问题——“我喜欢这件商品吗?“或者说,“我到底需不需要买这件东西呢?”。这成千上万的评价,看似全面,但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你看,一旦反馈信息超出了我们大脑自身的容量,对于接收信息的人来说,重点就不会很突出,最终的决策和信息的反馈并没有太大关系,反馈也就无效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一开始说的孩子觉得父母“唠叨”的问题。

身为父母,只要面对与孩子相关的问题时,不自觉地就想多说几句。其实家长们总有一个想法,我多说一点,哪怕十点,你听个一两点也是好的,但实际上,十点可能早就超过了孩子的接收度,他一点也不会接受。而且你想呀,你购物的时候,是自己主动去获取反馈信息的,看多了你都不愿接受。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接收信息时,还是被动强加的,他还必须得听,所以,一旦过度,就更加听不进去了。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过度反馈”这个概念,时刻树立这么一个警戒线。因为,无论是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当中,一旦过度反馈,反馈就无效了,那么沟通也就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说了这么多,我们都了解了过度反馈,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反馈,对于行为、结果更有效呢?

之前,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罗克曾经做过一项长期研究,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

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反馈来提高人们的预测力”。经过三年的培养,志愿者的预测能力被大幅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比专业的人士要高出35%到65%,他们的表现,甚至让美国中央情报局里,那些能接触到大量机密信息的情报分析员,都甘拜下风。

那么,志愿者的预测能力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提升呢?

罗克表示,在培养的过程中,这些志愿者预测的都是当前发生的,并且可以得到明确结果的事情。这样的话,根据个人所预测的事件,志愿者会源源不断、及时地收到自己预测准确性的反馈,知道什么时候他们是对的,什么时候他们错了,哪里对,哪里错。从而,对下一个预测行为,以及预测学习,进行逐步改善。

罗克的研究表明,如果想让反馈的信息真正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反馈的及时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其实呀,今天各种互联网产品快速发展,和这种及时有效的反馈有极大的关系。在以前,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银行卡的余额,都需要去固定的营业点,现在,一个app就可以解决了。

有这么一项研究表明,在购买昂贵商品前,如果能够通过手机,查一下自己的余额,那么,有一半的情况下,我们都会决定不买。所以,建议大家,如果实在控住不住,想买买买时,可以看一下自己银行卡的余额。

当你了解了过度反馈所带来的信息无视,还有及时反馈对于行为的积极促进作用。现在,再来深入看一下,孩子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你就更加明白了。

家长都有给孩子买成堆学习资料的经历。首先,就是很多学习Pad。因为家长想着,Pad里面的学习资料,包括了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科目,而且拥有海量习题与学习课程,非常方便,觉得一个Pad可以解决孩子所有的问题,包括找资料、学习。

但是买回去后呢,孩子刚开始的几天,或许还有新鲜感,新鲜感一过就置之不理了。很多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反倒为孩子看小说、打游戏提供了便利。

抛开我上一期谈到的,消费电子品的娱乐和社交因素,其实,这也是过度反馈带来的。

你看,对于课后学习来说,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查漏补缺”,他只要学习自己不会的就好了,但是,Pad给了他从小到大、所有学科、海量的学习资料,这么多内容推到孩子面前的时候,就是一种过度反馈的状况。该学物理还是英语?该看课程还是做习题?他是不知道的。大量的学习内容推到了他的面前,造成了过度反馈,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了,原本想通过Pad进行查漏补缺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了。

所以,我当初发明OK学习机的时候,就觉得一定要避免过度反馈这个问题,这也就有了“让学生只做该做的题”这个理念。

为什么我一直说在OK学习机当中,数据极其重要,因为要及时反馈每个孩子的状况,该学什么,什么不会,必须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机器在自主分析后,才可以实时告诉孩子,哪个知识点没有学好,某一个概念没有理解透等等这些问题,并且,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推荐适合他的内容,让孩子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这种及时反馈呢,想要实现的是有问题要及时解决,一个一个来,而不是等到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发现有十几个知识点没有学好。到那个时候,这种信息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过度反馈了,他还会学吗?他已经没有意愿把这么多的问题一块补起来了!

所以,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警惕“过度反馈”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的反馈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无论是日常沟通,还是学习,都要注意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适度性。以上就是这封来信当中,我要和大家达成的共识。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改变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学习主权。

2019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