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封信 | 为什么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

贾云海

 

OKAY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最近啊,我主要和大家探讨了“教育沟通”这个话题,包括通过增加信息透明度,增强和孩子的信任感,以及“过程性”赞美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我们也看到了,在教育沟通中,善于运用一些沟通技巧,能够起到非常巧妙的作用。

这封来信当中,我们继续聚焦于“教育沟通”这个话题。

最近,我看到了一句话,非常有感触,是说“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掏心掏肺的给年轻人讲道理。”我想作为家长,对于这句话应该也很有共鸣的。我们会发现,常常我们苦口婆心说的话,到了孩子这儿,最后基本不会起很大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提醒孩子,做作业要细心一些,做完作业要多检查几次,可是考试下来,该粗心的地方还是粗心,该错的地方还是出错;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跟孩子说,不要玩手机,有时间多看看书,但是你会发现,讲再多的大道理,都无济于事。

为什么我们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道理,最后都变成了一种无效沟通呢?

其实啊,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意识的沟通,所带来的一种结果。家长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你紧紧地抱着他,他也同样会紧紧地抱着你,这种最简单的亲子互动行为,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最初的一种无意识沟通。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其实和我们大脑的构成有关。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镜像神经元】系统,这个系统具备一种神奇的功能,那就是当我们自己做一个动作,和我们看到别人做一样的动作时,【镜像神经元】都会放电,它赋予了人类模仿的能力。婴儿紧紧地回抱父母这个行为,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所以啊,父母和孩子之间,从一出生就存在着一种无意识地互动状态,那就是模仿。

那么,面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我们就不能把问题,单纯地归咎于孩子,家长对待手机的态度,也在无意识地影响着孩子对待手机的态度。

这时候,我想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毕竟,我们已经三令五申地告诉孩子:“不要过度地玩电子产品”,也通过没收等行为,表明了态度,怎么能说家长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呢?

其实,这是因为,人类的模仿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还有它另外的一面,就是模仿的选择性。

意大利一位神经生理学家在研究猴子的【镜像神经元】时,他意外地发现:如果地上没有花生,实验人员故意做出捡花生的动作,这时候,猴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不会对大脑产生刺激。所以,你看,模仿这件事也是具有选择性的,那些刻意的行为,不会被模仿。

由此,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我们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孩子他会通过观察,对家长的行为作出自己的判断,那些父母自然流露的行为,更容易被模仿,被学习;相反地,那些刻意引导的行为,则不会被模仿。

这时候,你可能就会明白了。有些事情,光说没用,这和父母自身呈现的状态是有关联的。如果家长自然流露的状态是正向的,那么,对于孩子的影响就是积极的;如果你自然流露的行为状态是负面的,那当然,这个影响肯定就会差强人意。

那么同样的,我们很多的行为性的指令,经常得不到响应,也和这种模仿天性有关。

我们告诉孩子要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不要玩儿手机,但是,我们在监督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手机不离手,一会儿看微信,一会儿刷微博,那么孩子自然地,会受到家长行为的影响。

所谓言传身教,其实,必须有身教,言传才有了支点。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严于要求自己。我们希望孩子树立某些好习惯,也要从自己开始。我们希望孩子心无旁骛地学习,那么,父母做事情时,就应该是心无旁骛的。我们觉得孩子应该面向未来,融入社会,那么,今天父母如何看待当下这个时代、如何看待新工具,如何看待新思维,也在影响着孩子的眼界。

我们常常觉得,给孩子报更好的班、上更好的学校,就在决定孩子的起跑线,然而事实上,我们父母本身,正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这种社交天性,在教育当中,发挥一些有益作用呢

德国的一位认知心理学家,对于成功的模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教育沟通中,这个环境,既可以是父母本身的状态,也可以是为孩子某种能力,而建立的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拟自然状态。

就拿一个长期经商,而且也比较成功的父亲来说,如果他的女儿也从商,那么肯定会更容易成功。这就是由父母本身的状态,所建立的稳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而然习得了有益的从商规则。

而拟自然状态,更是父母,刻意、主动去营造的,这么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如果你的孩子不善于社交,比起你天天告诉他,“要多和人主动交流,要主动社交”,不如直接把社交纳入到家庭日常活动中,定期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面聚餐,或者一起出去旅游等等,让这些情景经常出现,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交环境,孩子会更容易习得社交的规则,建立起社交意愿。

所以,有时候,改变一些行为、树立一些习惯,可以从构造新的环境开始。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有关于教育沟通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到“选择性”模仿的双面作用,并意识到,无论思想还是行为,教育不仅是一个要求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父母要求自己的过程。

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给我回信。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改变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学习主权。

 

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