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家长问 | “孩子为什么总是不能主动学习?”

贾云海

OKAY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在最近的家长提问中,我发现了一个大家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非常常见,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所以接下来,我还是从两位家长的问题入手,和大家一起聊聊今天这个极其有趣的话题。

这两位家长的提问,是这样的:

一位长沙的初二学生家长来信,他说:

贾老师您好,我家孩子的自觉性特别差。写作业的时候,必须有家长在旁边监督,他才能认真写作业,如果没人监督,他就会草草应付过去,实在让人头疼。学校老师也说,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一般都是老师推一下,他才走一步,这个问题该怎么呢?可愁死我了。

另一位,盘锦的高一学生家长说到:

贾老师,“课前预习”这件事,到底有没有意义?我每次要我的孩子课前预习,他都“老师上课会讲的,不用预习”这个借口来搪塞我。我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他还会嫌我烦,您说,课前预习真的没用吗?

感谢两位家长的来信。其实我们总结一下就能发现,这两个问题,本质上都是孩子“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

那么,孩子的自主能力不强,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美国有一个宪章学校,叫“成功学院”(Success Academy)。成功学院是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一种尝试,他们期望能够用传统主义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上获得成功。

那么,什么是传统主义的教学方法呢?说白了,也就是咱们熟悉的“应试教育”,甚至比“应试教育”更为极端。

成功学院有十分严苛的纪律,他们会强迫学生保持专注,稍微一神,就算违纪。比如:学生的目光,必须集中在老师或发言的同学身上;上课时,学生要双手交握放在身前;甚至连上课打嗝,都会算作违纪。只要你违纪,就会被老师课后单独约谈。

成功学院还有一套极其机械的教学方式。拿阅读理解的教学来说,他们会挑选难度高于学生现阶段水平的文章,让学生学习课文“中心思想”。老师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学生只能回答固定好的,文章里就有的答案。假如你自由发挥得出了别的结论,那么,就算作错误答案。

这时候你可能就要问,这种教学方式,到底有没有用呢?

当然有用,效果甚至非常不错。我们可以对比纽约市的一般教学水平:数学的达标率平均在36%,英语的达标率平均在38%;而成功学院的学生,数学的达标率可以达到95%,英语的达标率,可以达到84%。这个数据看起来非常惊人但是,我们继续跟踪下去,就会发现一些很严重的问题。

严苛的管理模式必定会让不少学生难以适应,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害怕,一提上学就想呕吐;而有的老师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教学模式短时间内就离职了。虽然成功学院比一般的公立学校升学率要高很多,但通过成功学院考上大学的学生,总是很难坚持独立完成学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时间被老师监督着学习极其标准化的内容,到了大学,突然没人管了,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学习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成功学院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似乎出了问题。

那么,是什么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了问题呢?

在之前的来信中,我们探讨过一个和“模仿”有关的话题。其中提到:对于成功的模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教育沟通中,这个环境,既可以是环境本身,也可以是为了孩子的某种能力,而刻意构建的环境。

所以,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在成功学院的案例中,学校之所以要制定严苛的制度和机械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模仿成功而人为搭建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可能更加容易复制成功。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的那个问题上——孩子的自主能力为什么不强呢?

因为,即便“帮孩子构建相对稳定的环境”这样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过于强调对成功环境的复制,强迫孩子在既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就容易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人的“自主需要”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安(Ryan Richard M.)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中提到了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人类先天就有的,普遍存在的,能够促进人的内在行为动机。

什么意思呢?简单点来说,胜任感就是“我能做到”,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归属感就是“我被在意”,是来自他人的关爱和支持;而“自主感”就是“我能做主”,是人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其中“自主感”是人行为动机的来源,也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关键,“自主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力感”和“归属感”的满足。有研究者曾经重点关注过学生的自主感与学习成效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自主学习氛围中的学生,比在控制型学习氛围中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有了自主感,就有了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当然就更容易获得好成绩。

所以,同理,失去了“自主感”的孩子,就会失去自主学习的动机,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的能力自然就弱。那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呢?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威廉·艾略特,在哈佛大学的重要改革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方向,那就是:将大学由"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也就是把“教授懂什么就教什么”,改成“学生需要学什么就教什么”。你看,这就是学校在关注孩子的“自主感”需求。实际上,在美国,不仅仅是学校会关注学生的“自主感”需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会特别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从出生起,家长就会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意识的个体,会最大限度的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不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都不该剥夺孩子的“自主权”,要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调动其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还提到过“内源性注意力”的问题。内源性注意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注意力机制,是人能力的进化。而“内源性注意力”的刻意培养,能锻炼孩子主动去解决问题,提高归纳、分析、延展等等的能力。这样的能力锻炼,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所以,针对今天的家长提问——锻炼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是我建议你参考的方向。而“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学习主权也是OKAY智慧教育一直以来最核心的理念。我们坚信,只有给孩子他们需要的“学习主权”,让孩子自然而然的进入“心流”状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主性”问题做出的回答,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继续回信交流,我和我的团队将为你继续答疑解惑。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改变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学习主权。

 

2019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