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购物车是空的,快去添加商品吧
OKAY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前段时间,我们提到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其实这中间也是有技术是可以学习的,在今天的来信当中,我想和各位家长们聊一聊,家长和孩子之间相处的另外一个技巧,就是“如何夸奖孩子”。
提到了夸奖孩子,大多数的中国家长都不太擅长做这件事情,要么对于孩子的各种行为不做评价,要么一开口,更多的是善意地提醒和批评。
其实啊,家长们这么做也不是没有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教育都是含蓄的、内敛的,在我们的观念里,夸奖很多时候就意味着溺爱、纵容,不时地敲打敲打或许还能长记性。像是“严师出高徒、骄傲使人落后”等等这些教育观念,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但是,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孩子真的不需要夸奖吗?被夸奖了真的会飘上天吗?对于这个问题啊,认知神经学的权威学者马修·利伯曼曾经给出了非常新颖的思路。
他做了一个实验,来测试“被认可”这件事情,到底能够给大脑带来什么样的刺激。在这个实验里,测试者被要求躺在核磁共振成像仪中,阅读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会发现,当测试者阅读到被认可的部分时,大脑呈现出来的状态,和得到金钱奖励时的状态,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而且这种相似性大大超出了研究者之前的预期。
你看,“被认可”这件事情和“拿到金钱奖励”是完全两个概念,一个是虚无缥缈的、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另外一个可是实实在在的奖励啊。但是,大脑的奖赏系统在处理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的时候,相似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得多。
为了进一步测试“被认可”这件事,到底能够给大脑带来多大的奖励。实验要求测试者,为获得“他人的认可”进行竞价,结果发现,大多数人都愿意付出他们在实验当中获得的全部报酬,来换取“他人的认可”。
所以啊,“被认可”这件事,不仅是大脑的基础需求,似乎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它能够深入到大脑的内部,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让我们渴望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可,并且不断促使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获得这种认可。
说到这,很多家长肯定会想,既然孩子需要夸奖,那我以后经常夸一夸他不就可以了吗?这个时候,我就得提醒你警惕另外一个问题,其实,夸奖这件事,并不像你想象当中这么简单,而是有很多更为重要的技巧需要我们去注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罗尔·德韦克曾经用了10年的时间做了一个长期研究,来考察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他找了几百个小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四轮智力拼图。第一轮的测试题目非常简单,几乎每一个孩子都顺利地完成。测试者对其中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你太聪明了!”对另一些孩子呢,则夸奖他们的努力过程:“你刚才很用功。”
结果啊出人意料。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试里,很多都不愿意再选择更难的题目,哪怕这些题目能够让他们学到新的知识。
当研究者安排了一些很难的题目,所有的孩子表现都不好的时候,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再也没兴趣了,他们的表现也直线下降。即使重做一些容易的题目,也很难让他们再有信心。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他们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
这个研究的结果,对于我们常识的认知是颠覆性的。如果我们只是表扬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会削弱了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为什么表扬孩子“聪明”和表扬孩子“努力”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呢?德韦克教授解释说,因为“表扬聪明”和“表扬努力”这两种看似没有太大差别的夸奖方式,实质却激发了孩子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型。表扬“聪明”实际上是暗示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这样的观点,而他们又被夸聪明,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会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的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相反,表扬“努力”却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他们不需要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会把目光专注到努力的本身。
比如孩子物理好,你夸他“有天赋、真聪明”,就等于是在跟他说物理学得好,是因为他有天赋,那他以后就会更关注天赋而不是后天的努力;相反,如果你夸孩子“物理好,是因为你经常练习”,这就是在暗示孩子,大人最看重的是他的努力、练习和勤奋,如果他以后想要继续得到夸奖,那就得更加努力。这就是“固定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最主要的区别。
所以,你看,夸奖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你真聪明、你真棒”这一个结果、一句话的事,而是在考验家长们夸孩子的方式和技巧,作为家长啊,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于孩子努力的过程的肯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
下一次,如果孩子考完试,成绩不错,那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不能说“你真聪明”,而是应该更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这一次的测试,是不是某一类题型正确率提高了?是不是之前某一个易错的知识点,这一次都对了?这次做作业的状态和方法是不是比以前好了很多呢?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孩子遇到挑战时,提醒孩子把重点专注在努力的过程中。
相反,如果孩子测试成绩不理想,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埋怨他为什么总是犯同样的错,而是要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你可以说“你选择题正确率比较高,最后的综合题正确率就相对比较低了,是不是你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花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好好思考了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这样孩子会感觉家长关注的是具体的努力过程,孩子做的事情被看见了,就更愿意和家长交流,共同寻找失误的原因。
其实,OKAY+与OK学习机之间数据的实时流转,目的是为了能够给家长们提供一个能够参与孩子学习过程的机会。孩子在最近的学习中又攻克了几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还是存在问题,哪一类题型容易出错,哪一个学科比较薄弱,相比昨天又进步了多少等等,这些维度,都能够让家长更好地关注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不会因为没有时间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或者是专业度的缺失,就错失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我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关注到孩子日常学习的点滴变化,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学习处境,看到孩子付出的努力,恰当、准确地表达对孩子努力的认可,或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以上呢,就是从夸奖的角度,和大家共同探讨家长与孩子沟通时的教育逻辑,希望家长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这些技巧,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遇到的问题。如果你还有疑问,欢迎继续回信交流,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为你答疑解惑。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改变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学习主权。
2019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