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封信:调研了数百个家庭,总结出家长辅导孩子时的这个问题

贾云海

OK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从今天开始,OK来信会做一次较大的调整。

调整后的OK来信和之前相比,将会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来信的话题将不再由我来指定,

而是由我的同事,在新媒体上搜索近期家长关心的教育热点话题。

接着,OK来信的编前会,

会以直播的形式对家长们开放。 

目的,是与家长们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度沟通,随时倾听家长们的反馈,并且根据家长们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讨论,最终确定本期OK来信的核心话题和内容方向。

每周一到周三,我们会在“一直播”上直播,

大家在“微博”或“一直播”APP上搜索“OK智慧教育”就可以找到我们。 

每周,经过3天和家长们的直播互动讨论,会形成相应的结论,我们会在本周内发出OK来信。

各位家长如果有想要探讨的话题,可以在新浪微博“OK智慧教育”或每一封“OK来信”下给我们评论。 

非常欢迎家长们加入到这个过程当中,和我们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01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今天所选择的话题。

OK来信的小伙伴们,从网上找到的热门话题是:浙江杭州的一位父亲,在辅导作业时,怕自己生气上火控制不住而打孩子,就把自己的双手给绑了起来。 

来信的正文当中也附上了这个热搜的详细内容。

家长为什么绑手呢?

这位父亲表示:“反复讲过的题还是一遍遍地错,心里那个火啊,而且绑手这个方法他已经用了大半年了。” 

同事把这个话题给我看了后,我在微信上也搜了一下。输入家长、吐槽、作业等关键词,我竟然搜出了几十篇文章,有很多阅读量都上了10w+,评论区充满家长各种各样的吐槽和困惑,看来,家长们对这个话题还是非常有共鸣的。

而看了评论区很多家长的抱怨后,我发现,这当中有一个词出现了很多次,叫“本该”。 

孩子本该记住了,为什么转身就忘了呢?

那么简单本该算对了,为什么一算就错了?

孩子本该会做,为什么做错了呢? 

 

02

这时候,我们想一下,

这些“本该“,是应该的吗?

以前,我在学校当校长的时候,如果一个老师因为某个孩子学不会而情绪失控,我经常会问老师这几个问题。

你的学科知识忘哪儿了呢?

你的教学规律忘哪儿了呢?

你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又忘哪了呢?

因为老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孩子的认知与老师是完全不对等的,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强制要求孩子快速达到老师的认知水平。 

同样的,“本该“这个词,仔细品读一下,

家长显然是在用自己的认知,去考量孩子的认知。 

家长生气是因为自己讲了很多次,

孩子练了很多次,最后却没有掌握。

我们来想一下,家长生气,有两种可能的情况,

一是因为孩子的能力问题,二是因为孩子的态度。

那么孩子到底是哪种情况?

我看了很多家长的评论,显然,讲了好几遍还不会,当情绪上来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学习,不认真听,不带脑子,本该会了但是就是不会。 

我们很容易会忽视掉背后孩子的能力所不及,

认为学不会是一个纯态度问题。

但事实是,孩子确实存在很多短时间能力达不到的点,是孩子的认知水平这一客观因素造成的。

  

03

编前会上,董博士反复提到的一个阶的概念,

这个阶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楼梯存在一个一个的阶,

那么知识中这个阶存不存在呢?

举个例子给大家来看一下。

小学数学当中,1+1=2到1+8=9,对很多孩子来讲,其实只要他知道1+1=2,他就很快能知道1+2=3,一直到1+8等于9。 

但是1+9等于几呢?

 

对于刚刚接触加法的孩子来讲,1+8和1+9之间,

存在了一个难度系数的跃迁,这个点就是阶点。

而这个阶点,可能在家长看来,从1+1、1+8一直到1+9,对他来说没有感知。

但是对于孩子来讲,这个点可能就跃不过了,

这个阶点就变成了孩子在这个知识的拐点。 

如果家长们感知不到这个阶点,很有可能就会责怪孩子说,1+8=9你都知道,1+9=10我已经教了你十遍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呢?

在孩子面对知识鸿沟的时候,

反而以责骂甚至是殴打来对待孩子。

同样的,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犯的错误是个笑话,但实质上,那些被家长当作笑话来看的错题,是典型的,孩子的认知和阶点出现了错位。 

比如一篇文章里,家长提到让孩子把123456789这几个数字,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那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呢?

孩子会按照这几个数字的视觉大小来书写大小排列,而不是我们认为的数字意义上的大小。 

我的同事们,已经把孩子们的答案附在了正文里,

大家可以看一看。 

家长们看过之后,就会很明显的发现,孩子们脑子里的,给数字排序的概念,和成人完全不一样,但可能粗心的家长会觉得孩子在恶作剧,是孩子的的态度出了问题。

当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维度,而去生气、去打孩子、去责难孩子的时候,孩子怎么能够了解家长的痛苦呢?因为我们也不了解孩子的痛苦。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一定要警惕这种本该思维,一定要去研究孩子跃不过去的阶点,也就是孩子的拐点。

12月5号的时候,

我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了世界智慧教育大会。 

在会议中我做了一个讲座,而讲座的核心内容,正好和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极其相关。当时我提出了一个叫智慧学习的概念。

之前,我们大家对学习这件事有一个固有的认知是:老师教,学生学,师生之间通过“书”在联系。

那么,回想一下,教书的过程中,老师采取的方法是一道题、一道题的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去教,那么剩下的问题,就看孩子的掌握能力和接受能力,最后,我们会根据学习的结果来评价孩子。 

然而事实上,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不一样,而且他的原有认知基础也不一样。

当老师用同样的知识,来面对所有孩子的时候,

孩子的接受必然出现差异。 

如果恰巧孩子遇到迈不过的“阶”,那么孩子在课堂上,就很容易掉下来了。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掉队,给他降一降难度,多搭几个阶梯,让他一个一个迈过这个“阶”,那么这个孩子在这节课就会被落下。

这时候,如果孩子回家后,还是把他强行的按在他不会的阶上,硬要求他学会,那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

 

04

好在,科技总是会去解决人类在任何一个垂直领域的重大难题。

世界智慧教育大会当中,更重要的主题是,用科技改变学习,用智能化的工具来对教育行业进行升级,同样也对传统的课堂提出变革的思路,学不会的难题也可以交给技术去辅助解决。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把人工智能的工具和学习相结合,去找到孩子过不去的阶,也就是孩子的拐点在哪儿。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应该要搭一个什么样的梯子给孩子:是降低难度;还是给孩子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或者换个学习方式,给孩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基于知识阶点,找到孩子过不去的拐点,给孩子适合的内容;通过老师或家长的指导,给孩子掌握迈过阶点的方法;让孩子在理解知识点、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刻意练习;最后让孩子有效地跨过这个知识阶点,突破自己的拐点。

我想,如果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真正找到了孩子学不会的阶点,那么我们今天话题中的父亲,他可能就没有理由生气了,他也不用再忍着怒火把手绑起来。

好了。今天我们用阶点的知识,来帮家长去看辅导难这个话题。欢迎各位家长评论并留言你关注的话题,我和我的同事将随时为你答疑解惑。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改变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用智慧学习的方法,成为智能时代的高效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