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封信:今天,谈一谈教育中最基本的是是非非

贾云海

OK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这周OK来信的编前会当中,提到了好奇心对孩子创造能力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播当中,很多家长给出了最为直接的反馈。 

有的家长,苦于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根本没时间培养好奇心;有的家长,担忧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被各种好奇所耽误。

就像身上的扁担,这头要是重了,那头可就轻了,到底应该重视成绩?还是应该重视能力?

这个问题还有解吗?

 

—— 取得好成绩的诀窍:熟能生巧——

好,我们先来看看成绩。

成绩代表什么?它代表同样的知识内容和统一的考核标准之下,错误率越低,分数就越高。

也就是说,在已知的知识当中,只要不断地去重复,多写、多听、多看、多练,就会对知识越来越熟练,这也就意味着在测试中出错率会越低。 

孩子们的成绩竞争当中,拼的就是对知识内容的熟练程度。

 

01 

鸡娃,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课堂内容,比起依赖课堂上学一遍,课后再学一遍,孩子理解起来自然就更熟练;比起课堂上有限的练习,课后呢,再做题,做更多的题,孩子掌握的自然也就比之前更扎实了。

那么,鸡娃的时候,让孩子5+2,白加黑地学习,也就是为了让孩子每多重复一遍,对这部分知识就进行再掌握一次。 

当然了,学前的孩子们提前学学拼音,背背古诗,自然就更熟练了;提前学学英语,等到用起来就能够滚瓜烂熟。 

也就是说,在重复学习的内容当中,任何争分夺秒的努力,都能够让孩子掌握得更加熟练。 

 

02

 以前,有李阳疯狂英语,核心就是重复背,重复说。

在我的身边,有俞老师,三年高考,重复训练,最后逆袭了,上了北大。

 

事实上,现在有大部分的辅导机构也都是这样。

不断强化孩子的熟练度,让孩子通过1个小时、2个小时的训练,扎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比如说,在语文中,练练孩子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只渲染气氛一条,就能从动画片、小说、故事、生活当中的各种角度进行重复训练。 

这也就是为什么辅导班能够给孩子提分数,熟练度上来了,分数自然就上来了。

  

03

同样,缔造了教育神话的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把学生做题的潜力那可是挖掘到了极致。

衡水中学,中学每天13节课,6节正课,由老师上课讲解;7节课孩子用来自习,大部分时间用来做题,甚至有的孩子在等打饭的时间都用来做题。 

毛坦厂中学,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孩子们一年要做多少张试卷呢?5000张。这样的数字要算下来,平均一天就要做14份卷子,按照每天12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来计算,平均每一小时要做完一份还要多的试卷。

同样的知识内容,衡水中学和毛坦厂中学,在做题中,付出了普通学校十倍的练习,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自然也是普通学校的十倍,错误率当然要低了很多。

关于成绩,只要保证了孩子对知识的熟练度,保证较低的错误率,分数就不再是个问题。 

孩子也就获得了通往区重点、市重点,好名校、好前途的通行证。 

 

——竞技场上的再次起跑:能力支配——

我们再来看一看能力。

能力又是什么?能力代表着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常常说乱世出英雄?因为乱世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而英雄可以驾驭这个时代。

这也就意味着,要在不确定性来临之前,不断去探索、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孩子能力的竞争中,拼的是未知面前的厚积薄发。

 

04

比尔盖茨在大三时,就退学了,然后创办了微软。

扎克伯格,大四时就退学了,全身心创办Facebook,曾是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那么,乔布斯呢,更是大学只上了半年,就直接退学了,后来创办了苹果。

我们来看看这些人的成功,比如说,比尔盖茨在退学之前的7年当中,通过借用别人的电脑,免费为软件公司开发项目,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自己对编程问题的好奇;扎克伯格,十几岁就热衷于帮助亲戚朋友搞定各种电脑问题;乔布斯,更是从来都是习惯自己摸索、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说,翻修旧汽车、拆一拆零件,等等,这是他常干的事儿。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在不确定的时代面前,能够创造出引领世界的产品。

他们的能力在自己过去的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得以积蓄,当机会来了的时候,自然就会脱颖而出。

 

05

谷歌的创始人在面试的时候,总喜欢说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教我一个比较复杂的,我之前不知道的东西么?  ”

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的问题,但是对一个人的能力考核那是极高的。

你回答的不管是自己专业范畴的东西,还是专业之外的东西,这个问题都可以。 

比如,如果面试的是一个销售,他去把一些销售技巧或者理论说给一个外行听,把一个外行都讲清楚了,就说明他很懂业务,具备很强的逻辑表达能力;同样,如果他说的是专业之外的东西,比如他讲了自己如何烘焙蛋糕,而且跟别人不一样,效果还很好,同样也能看出这个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06

我原来看过一篇文章,叫做《考上北大,然后呢?》记录了考上北大的、来自农村的学生所面临的巨大生活差异以及他自身的适应性危机,他们认识到一些原来用“勤奋”也解决不了的事情。 

在大学之前,他们靠勤奋,靠争分夺秒的重复训练,靠吃饭的时候还在读书,就可以让自己比别人多上一个台阶。因为在存量的知识当中多重复一次,就能够更熟悉,就能够生巧,那么对提高成绩来讲,肯定管用。

那么,工作以后,每上一个台阶,每面临一个新的挑战,都充满了无限的不确定性,方法必须更新,能力必须提高,考验的是一个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来到社会大学,能力竞争又将所有人重新拉到同一个起跑线上。

成绩的通行证就不再通行了。

 

——成绩和能力是道单选题?——

社会职场需要能力,没有通行证,我们就无法更好地迈入职场的门槛;所以,学习重复训练,以获取成绩的通行证,似乎没有什么错。

 

07

2018年开始的裁员大潮中,从滴滴出行、知乎、京东、网易、微软中,走出来一批又一批捧着高学历证书的人,在这个时候,学历证书不再是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那些创新能力强,给企业带来创新成果的员工。

这些格子间里面,曾经顶着产品经理、内容编辑、商务经理、工程师等头衔的精英们,从校园直接进入完备的体系里面,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的工作。 

抬起头来时,却发现没有探索开拓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过去曾经引以为傲的学历和证书,已经在随时变化的市场当中变得不堪一击。

当在存量的已知中日复一日的重复,人会失去探索未知的能力,变得固化与麻木,便无法应对不确定性。

 

—— 智慧学习让双赢发生——

可是,回过头来看,如果让孩子在未知中无限探索与试错,挤压的可是重复训练的时间,又如何保证成绩呢?

其实,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都看到了能力的重要性,但又无法放下对成绩的依赖性。

当然就非常焦虑了。

但是,这是个人工智能化的时代。科技会不会改变这一现状呢?

学习是一个满足好奇心的过程,并且能激发孩子进一步的好奇与探索,让一个人永无止境的去学习,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然就有了。

学习和探索,其实是一种倒U型的函数关系,当知识很确定和很不确定的时候,人们都不怎么好奇,位于两者之间时最为好奇。 

这也是在智慧学习中,我一直所说的,要让孩子在学习区学习。如果内容太简单,他十分确定,是无法激发他的好奇心的;如果内容太难,是孩子完全陌生的,他驾驭不了啊,也无法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能够根据孩子的学习数据精准地定位孩子的学习区了。

在学习区当中,孩子学习的85%是他熟悉的内容,15%是他陌生的内容,在他做85%的这些熟悉的内容的时候,他可以反复重复,提高他的熟练程度;那这15%的不会的内容呢,他就会去探索,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精神也得以发挥,能力嘛,自然就形成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话题。智慧学习中,通过给予孩子内容匹配、难度合理的、有方向的知识,让孩子在自我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让父母啊,不再因为成绩和能力去做单选题。

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技改变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用智慧的学习方法,成为智能化时代的高效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