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封信:疫情拐点将至!这个“点”为什么这么重要?

贾云海
以下为来信正文
 
OK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见字问好!

 

新型肺炎防疫战全面打响以来,可以说形势惊心动魄。令人值得高兴的是,前方好消息不断传来,感染的人数在减少,康复的人数在增加……大家一直提着的那口气,终于可以松一松了。

 

一直以来,疫情拐点颇受关注,我们期望它的到来,早日复工复学,生活走上正轨。

 

那么,这个牵动着全国人民心弦的疫情“拐点”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PART1 反思疫情:假如有这样几个“如果”

 

近一个月来,随着疫情的发展,相信大家一定也经历了情绪上的愤慨与悲叹,气愤于食野味的始作俑者,悲愤于置李文亮医生的警灯于不顾,后悔于武汉500万人口的离开,让疫情失控。

 

回顾疫情始末,这样一件件令人悲痛的事件,让我们假设出很多个“如果”。

 

01 | 如果李文亮医生的判断得到重视

 

起于青萍之末,早在去年12月8日,武汉就已经确诊了首例新冠病例。然而,在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向省、市、区疾控中心反映后,至12月30日,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等8名医生在微信群发布消息,让亲朋好友注意防范,疫情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

 

直到今年1月20日,才最终发布肯定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

 

我们知道,如果病毒不受干预地传播,感染人数会呈指数增长,感染的这个底数越大,增长就越可怕。

 

而恰恰在预警后的1月1号到20号的近20天里,湖北省两会仍在正常召开,武汉市百步亭社区“万家宴”照常举行,大规模春运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近十天。

 

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在今天疫情发展到近8万的确诊数字面前,我们谈“如果”,谈“悲愤”,就是因为当疫情苗头出现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让传染基数、传染机率快速增长,使疫情直接产生了拐点性的存量基础,造成疫情快速蔓延。

 

2月7日,李文亮医生因新冠肺炎去世,用生命再次点亮预警拐点。

 

02 | 如果500万“离城潮”得到了有效管控

 

新冠状病毒确定人传人,事态严重,武汉于1月23日上午10点起正式“封城”。

然而,1月26日晚,武汉市市长在新闻发布会透露,已经有500多万人离开了武汉,令民愤喷薄欲出。

 

我们为什么讨论这500万人?

 

先来看下面的一组数据。

 

 

可以看到,从武汉迁出的500万人中,去往孝感的人占比达到14.56%、前往黄冈的人占比达到14.08%,合计接近30%,约150万人。

 

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呢?

 

孝感、黄冈两市快速沦为重灾区,感染人数暴增,严重程度匹敌武汉。目前,仍在和武汉一样,实行最严格的同等隔离救治措施。

 

同样的还有,孤悬鄂外的一个特例,温州。由于在武汉经商、就学和务工的的温州人达18万之多,回温州的人数达数万。可以看到的是,温州的疫情严重情况高居全国第六。

 

所以,这500万离开武汉的人口,让我们眼睁睁地看到本该受控的传染“底数”,不幸成为病毒的“搬运工”, 让全国各地的疫情发展陡然上升,出现不可逆的爆发性拐点。

 

回过头来,可以发现,我们不约而同假设的所有“如果”,都是当时条件下可能的“逆转”拐点,因为它影响着全局的走向。

 

所以,及时警惕拐点,预判拐点,扭转可能拐点,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又一深刻教训。

 

疫情时间轴上每一次失误造成的拐点,都本该是转机。让我们铭记。

 

https://mp.weixin.qq.com/s/GLio1slMH7dr6oqD1lXNIw

(进入链接,在原文中观看视频)

 

PART2 躬身入局:于细致入微处反脆弱

 

经此“疫劫”, 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把握拐点的重要性。

 

而正是因为,我们认为,拐点对孩子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所以,在过去的一年,我和我的团队,针对孩子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智慧学习中也提出了“拐点理论”。

 

01 | 知识本身存在阶点,孩子必然可能存在拐点

 

我们知道,在孩子的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往往难易有别。拿最简单的来说,从1+1,1+2……1+8再到1+9,就不是一个难度等级,因为涉及到了新的知识点叫十进制。但是,我们常常只知其一,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而不知其二,都是知识点,为什么就难了?

 

其实,看似简单的两个知识点,难就难在中间的越迁,需要孩子的思维从数手指头的经验运用,跨越到抽象的规则应用。也就是说,这两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次大的能力跨越。

 

这个跨越就是孩子在知识点之间需要迈的“台阶”,在OK的知识体系中,我们叫它“阶点”。

 

所以,问题就来了。当孩子需要迈过去的“台阶”,太高、太难或者超出了孩子现有的认知,他很可能就会迈不过去,这儿就成了孩子的拐点。

 

 

比如,孩子的数学成绩,尤其是刚上初中,往往会出现断崖式下滑,注意,不是一分、两分的往下滑,是突然掉队。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你想啊,孩子用六年的时间,在小学阶段,训练“数”的应用与计算,到了初一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叫“代数”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对孩子来讲太陌生了。数和代数,中间的这个阶,对孩子来说,需要完成的是从“围墙”一侧迈到另一侧的难度。一旦孩子没有完成思维转换、知识迁移,势必会迈不过去。

 

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知识之间的阶点是客观存在的,孩子必然存在可能迈不过去的拐点。

 

事实上,在上一封来信中,我跟大家分享的“反脆弱”原理,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拐点这个“黑天鹅”孩子们无法避免,那就想办法适应它,提高孩子的应对能力。

 

因而,我们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就尤其要关注孩子需要完成思维转换、能力跃迁的知识,加强引导,警惕拐点,避免孩子成绩出现断崖式下滑。

 

如果有感兴趣的家长,不妨去读一读,或许会给您带来更多启发。(贾云海致家长的第44封信:疫情面前,那个名叫“反脆弱”的buff加成)

 

 

02 | 及时发现学习中的拐点,突破拐点

 

和我们热切地盼望疫情拐点的到来一样,作为家长,总是期望孩子能学有所获。

 

然而,在孩子的学习中,总会有苦学无效的苦恼时刻。尤其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孩子的学习效果无从衡量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及时发现孩子是否遇到拐点,出现了学不会的知识。

 

所以,和防止疫情继续扩大一样,家长或老师及时关注孩子学不会的知识,帮助孩子找到拐点所在,就非常必要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你想啊,如果要学习的知识需要跨越的“台阶”太高,靠孩子自己必然迈不过去,这就必须要求老师或家长来帮一帮,扶一扶,给他们搭一些阶梯迈过去。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和我们的学习规划师联系了。规划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数据,作出诊断,把这个“阶梯”上对应的内容匹配给他,必要的时候匹配专业的学科老师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希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脆弱”,高度关注拐点,善于突破拐点,及时止损。

 

 

PART3 审时度势: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

 

如果说拐点的出现,告诉我们要及时止损,那么,既定形势下,就一定要减少大意之损。

 

01 | 把握最佳时机,及时控制拐点

 

最近几天,随着我国疫情的逐渐平息,全国各地疫情明显好转,大家都在期待向好拐点的到来。

 

不幸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却发生了确诊病人爆增的情况。

 

从韩国疫情来看,由于2月18日一例“超级传播“的发生,仅仅一周的时间,就从31例激增到24日的763例,疫情上升拐点就此出现,并且仍在快速增长,据韩国最新疫情数据报告,确诊病例于3月2日已超4000例。

 

这也就意味着,韩国疫情是否会进一步演变成全国大流行,拐点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是最大变数。

 

所以,疫情出现拐点,加强防控必须是重中之重。

 

从我国来看,自武汉1月23日“封城”这一强有力的措施之后,经过中间潜伏期和诊断延迟11天之后的数据,也就是2月5日,每日新发病人数就第一次出现了下降。并且,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封城”效果首现后的10天内,“封城”刹车总共减少了约85.7%的病人。

 

还有我们密切关注的温州,1月23号,疫情刚发生,浙江就立刻启动一级响应,大到城市,小到乡村,立即开始执行防护措施,是全国第一个启动一级响应的省,及时控制住了疫情,没有出现更严重程度的蔓延。

 

因而,出现拐点后,我们能否及时干预拐点走向,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样关键。

 

02 | 脚踏实地,发展向好拐点

 

我们既可以适当干预拐点的走向,那么,每个孩子的点滴努力,也可以创造无数可能。

 

拿喜欢钢琴、画画的孩子来说,由于平时学业紧张,每天练习的时间有限,但在能自由支配时间的“停课”期间,就可以每天多练半小时,时间长了,能力自然能更上一个台阶。

 

再拿我最近在抖音上看到的夏威夷小同学来说,这个特殊假期,她爱上了抖音拍摄,自主策划、自学剪辑,那么,这段时间的投入,势必会为她未来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甚至很可能发展成为一名不错的编剧。

 

https://mp.weixin.qq.com/s/GLio1slMH7dr6oqD1lXNIw

(进入链接,在原文中观看视频)

 

所以,将时间轴放置孩子的一生,孩子眼下的每一次积累练习,每一次新的兴趣尝试,都有可能是孩子新的人生拐点。

 

因而,我们也必须牢记,即将到来的疫情拐点,只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第一个信号,我们仍然要保持警惕,警惕疫情反弹,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内容。最后,让我们为武汉、为各国同胞,祈福更多平安,为我们的孩子打开更多可能,在自信、自律、自爱、自强中共同期待疫情早日结束,迎接春暖花开。

 

 

2020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