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购物车是空的,快去添加商品吧
OK的家长们:
你们好!我是贾云海!
孩子们陆续开学,家长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想想近2个月网课期间,家长在家办公,孩子在家上课,网友纷纷调侃,家里宛如客服中心。
作为家长,不仅要时刻盯着孩子,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关,除了学习APP选择困难症,还得给孩子打印作业,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操作……
在这样的手忙脚乱中,家长们也被迫认识了很多电子学习工具。同时我也发现,家长们的认知也相应有一些转变,不知你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01
家长的一个“新变化”
今天,如果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会让你的孩子拿电子产品学习吗?
我相信很少有家长说不会。注意是不会!
因为在这段时间,电子产品就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比如老师成为18线主播,直播讲课。
师生弹幕互动。
图片源自网络
开学了不去学校学习,搁以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儿。
但今天,拿电子产品上网学习,成为了第二种选择,虽说网课不是要取代传统课堂,不过也成为了孩子学习的日常。
那么,反过来,家长对于以下的场景是否也挺熟悉的:
写作业不准玩手机(电脑/平板)!
学习不准玩手机(电脑/平板)!
之前,对于电子产品和教育的捆绑,作为家长,其实是有一种无形的恐惧。
而这次疫情的发生,则迫使我们把课堂搬到了“云端”,也捅破了“使用电子产品学习”的这层窗户纸。
可以说,之前一提学习,是老师、学校、书本。现在,提到学习,网络和电子产品也成了必需品。
一个变化是,电子产品+学习这个天平,从娱乐化、打扰学习这侧逐渐偏向了学习工具这一侧。对电子产品的戒心,很多家长正在慢慢放下。
02
一个关于孩子学习的“新认识”
这次疫情,在线学习让老师们纷纷化身十八线主播,各种翻车事件频出,不知道怎么开麦,不知道怎么上课。
图片源自网络
各个孩子则迎来了自己的主战场,各种操作不在话下,反过来指导老师。
毕竟,这些在家长眼中的熊孩子,事实上,他们还有一个新晋统称,“Z世代”。一群在1995-2009出生,生于互联网、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孩子。
图片源自新华网
可能家长只是觉得,孩子们更擅长用电子产品,更懂的上网冲浪,仅此而已。
真的仅此而已吗?
这时候,其实家长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真的了解过孩子们了!
早些时候,哈佛大学一个教授,托马斯·科洛波洛斯专门研究Z时代的孩子,提出:今天这些孩子是怎么理解不落伍的呢?“不落伍”不仅指的是会使用新技术,也指理解新技术带来的行为和价值。
其实,今天这些孩子,除了熟悉电子产品,关键是更能懂得科技和电子产品所带来的价值。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等,孩子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在孩子看来,这能科技带来了精准的反馈,提高了选择的效率,孩子们也很习惯这样的方式。
不管听歌、买东西,他们非常信赖各个APP,根据个人的行为数据,为他们智能推荐的内容,因为这样更快更准确,也更符合他们自己的口味。
相反,防疫期间,个人路线追踪、线上问诊、统一电子健康证等疫情排查手段,反倒让很多家长第一次深切感知到了新技术的应用,觉得挺新奇。
在学习上也一样,可能在家长看来,精准学情、精准学习内容推荐这些都是天方夜谭,但是这是这个时代孩子们的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
所以,通过这次疫情,对于孩子,家长更应该有的一个基本常识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可能家长听的云里雾里,但是孩子们就是喜欢也习惯带有这些科技属性、高效而直接的电子工具。
03
如何选好学习工具
“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这是成年人对于ipad的一句至理名言。
不管怎么说,电子产品的双刃性确实不能忽视,游戏、娱乐对于年少的孩子,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那么,作为家长,就算认同电子产品的高效,如何选,也是家长最关心的。
之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教授,曾就此提出过一些深刻的建议,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并分享给家长们。
1. 专用的学习型工具
高科技学习工具应该提高专注力而不是分散注意力。比如pad、手机,作为典型的消费型电子产品,既可以玩游戏、又可以聊天,相当于把蟠桃放在了孙悟空手边,孩子忍不住不摘。
让一个刚打完游戏的孩子,再打开另一个app去做题,这显然不现实。
所以,学习工具就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去除一切娱乐化因素,只能拿来学习。
2.高科技、智能化标签
正如前面提到了,今天的孩子习惯科技带来的精准高效。那么,在学习工具的选择上,一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的应用型学习产品,就具有优先级了。
因为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实时分析孩子的学习数据,帮助孩子快速找到拐点,并智能推荐学习区的学习内容,实现智慧学习。对孩子而言,这就是他们需要的高效和便利。
3.可以和学生互动
几年前,人们经常拿“电子书包”来形容一些老式学习机,因为它等于只是把海量的学习内容,换了一种承载方式,事实证明,很多只是买了放回家。
互动元素,一方面是工具和人的互动,学习的内容不是固定的,而是能够根据孩子的学习水平,定向提供动态学习内容,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学生学的怎么样,实时给出精准反馈。
另一方面,是学习工具所连接的人和人的互动。比如,当孩子有不会的问题,一个高科技的学习机,实时分析出孩子的问题,并连接好会教的老师,当下的问题当下解决。
最后提一点,有一本书《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作者提出过一个有趣的“科技三定律”:“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是世界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将会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任何在我35岁以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异端”。
可能在家长看来,很多新出现、新应用的科技非常不可思议,甚至对于新技术能带来的改变也觉得不可能,会本能地畏惧。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天生熟悉着这一切。既然孩子是未来的孩子,那么,作为家长,保持对一切新事物的认知,就很必要了。